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- 校友抒怀

我与京张线——郭静茹


微信图片_20210124193203

        我校90级运输专业校友郭静茹,现就职于秦皇岛车务段。
      1990年的那个夏天,我选择了运输专业,从此便与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
      上学时,老师要求我们学会默画全国铁路示意图,熟记数百条铁路线线名、上千个车站站名,印象里最深刻的是京张线,因为那是我们学的第一条铁路线。

微信图片_20210124193918

       当时讲《运输组织》的老教授年事已高,满头白发,但说起京张铁路的修建史特别激动,声情并茂地讲了整整一小时,第二天又带领我们参观行车实验室。学校专门建有京张线的铁路沙盘,沙盘上有钢轨、信号机、道岔、站台、桥梁、隧道等,非常逼真,模型的那种灵巧、精致以及机械的流动美感深深地吸引着我们。老师还让每个人拿“小火车”逐一去演示“人字形”铁路编组开行的方法,其中的原理就是以线路长度换取爬坡高度,来减缓列车爬山时所需的动力。

       从此我明白了京张线看似普通,但它是中国人自主勘测、设计、施工的第一条铁路,在满目疮痍的旧中国,爱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﹑发挥聪明才智,用京张铁路给蔑视中国的外国列强以有力的回击,主持修建的工程师詹天佑被后人誉为“中国铁路之父”。

      1993年的春天,老师带我们去北京实习,专门去感受了一下京张线。那天早晨六点多,我们就赶到了北京北站,乘坐了一趟从北京北到八达岭的市郊列车,车上大多是通勤职工和爬长城的游客,沿途树木茂盛、遮天蔽日,火车在崇山峻岭间悠悠向前,速度很慢,不时有激昂却又深沉的汽笛声敲打耳鼓,很是惬意。我们在青龙桥站下了车,早就听老师讲过青龙桥站是活的“京张铁路博物馆”,果真名不虚传,青砖灰瓦的售票处、候车厅、行车室几乎依旧保持着建成时的原貌,虽几经风雨,却更显古朴和庄严。

       站在站台上,近处可以看到一列列火车通过“人字形”轨道进进出出,秩序井然,想着这样的行车作业已经延续了近百年,真是个奇迹。远处可以看到山脊上蜿蜒的长城,而詹天佑纪念馆就坐落在长城脚下,里面有詹天佑铜像以及大量的实物、图片等,详细生动地展现了詹天佑爱国、创新、奋斗、自强的一生。正是他,为中国铁路的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一笔:伴随着蒸汽机车的隆隆鸣响,让处在危难之时的中华民族在屈辱中发出了扬眉吐气的呐喊……

微信图片_20210124194140


       2000年,我从北京转车去张家口参加同学的婚礼,由于来去匆忙并且乘坐的是夜车,并未真正领略到京张线的雄伟和艰险,很遗憾。

       人生须臾,沧海一粟。一晃,我在运输岗位工作了二十多年,中国铁路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火车从拥挤不堪的“绿皮车”到宽敞时尚的“和谐号”“复兴号”,从普客的长途颠簸到高铁的风驰电掣;旅客们从“彻夜排队”“一票难求”到“网上支付”“自助取票”;人脸识别进站、身份证电子验票、智能语音广播、LED滚动显示系统等让旅客出行更加便捷。当然,我时常关注的京张线也传来了喜讯,在京张线建成110周年的2019年,京张高铁全面通车,这是一条智能化高速铁路,不仅是连接北京到张家口的城际铁路,更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高速、非凡、卓越的交通保障。

       作为一名铁路职工,我深知京张线意义非凡,期待着有机会一定去感受下京张高铁的魅力。她既承载着历史,又展望着未来,不仅见证着中国铁路的百年发展,更见证着几代铁路人的光荣与辉煌……

     


发布者: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校友服务社